2019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发〔2019〕45号),这一文件的发布标志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进入了更加系统和具体的实施阶段。该纲要的提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推动全社会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举措。其核心目的是提升全民的爱国情怀,强化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总体目标:通过开展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激发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共同的价值追求与奋斗目标。
具体来说,该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细化:
强化爱国情怀:通过教育和实践,激发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形成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
增强国家认同感:通过多种途径让公民更加认同中国的社会制度、文化价值和发展道路,增强对国家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弘扬民族精神:弘扬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民族精神,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为了确保爱国主义教育取得实效,《实施纲要》在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精心设计,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
纲要强调,要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到教育体系的各个层级和各个环节之中。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课程设置应当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确保从小学到大学都有相应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
媒体和文化部门要发挥重要作用,利用各种媒介手段传播爱国主义理念。电视、广播、网络等公共平台需要广泛开展爱国主义主题宣传,并且鼓励创作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文艺作品,增强民族文化的感染力。
各类社会组织应当积极组织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并参与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例如,社区组织可以举办爱国主义讲座、红色文化展览,企业和社会团体也可以通过慈善、志愿服务等形式参与爱国主义教育。
特别针对青少年和儿童,纲要提出要在日常教育中加强对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学校要组织爱国主义主题活动,开展红色历史文化教育,让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
要通过组织参观革命历史遗址、纪念馆、纪念日活动等方式,让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一代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感受历史的重大意义,增强历史责任感。
《实施纲要》明确指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回顾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历史。通过学习和传承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激发广大人民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公民认同并践行这一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道德导向。
充分挖掘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遗产。通过文化自信的增强,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教育,帮助人民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发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措施,纲要为全面提升全民爱国主义精神,尤其是增强青少年群体的国家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提供了系统的指导和路径。实施这一纲要,必将有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并为实现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未来的日子里,爱国主义教育将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课题,更是一项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长期工程。通过不断加强和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逐步形成强大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最终为建设一个更加繁荣富强的中国贡献智慧和力量。